我在前面说过,在一个贪腐成风的时代,冯玉祥这样的清教徒是不受欢迎的。他手下的宋哲元、韩复榘等等,成了军阀之后再也不愿意听从他的指挥了。从这一点绝不能得出冯玉祥个人不行的结论,只能证明当时整个社会已经堕落了,而冯玉祥自己当然也有过分粗暴的缺点。
我军15、16日两天全线攻击暂停,不过还是有局部的小部队出击。16日夜南京的重新发起总攻的命令又到了,17日拂晓张治中下令全线猛攻。总结第一次攻坚受挫的教训,这一次要求避开敌人的坚固堡垒,从各个缝隙中穿插进去。但没有取得大的进展,所以18日南京又命令暂停攻击。
这次总攻,杨才声第一次跟张治中有了争执。杨才声的意见,是抽调攻坚火力和小部队组成突击队,采用类似德军突击小组或者战斗工兵的方式,集中火力攻击敌人的主要三个核心据点。张治中不同意,他觉得部队的建制一被打乱更加没有战斗力,应该全线出击。我就不信敌人没有薄弱的地方,我要打他一个顾头顾不了尾。
张治中说现在敌人的弱点是兵力不足,临时加强的复员军人再怎么说也比不上真正的士兵,我们全线进攻正好打在他的软肋上。
杨才声说你不能光看到敌人的弱点,我们自己的弱点就是攻坚火力不但不足、而且组织的也不好。你这样撒胡椒面的进攻,每一处都更加不足,如何能打开敌人的弱点。我恐怕每一处都可能还是敌人的强点,这些复员军人都是退役不久的士兵,现在这样打,正好发挥他们的作用。
张治中有些不悦。说实话张治中这种打法,只要部队的能力稍微强一点点,确实正好击中敌人兵力不足的弱点。但德械师这几天看起来,根本不具备张治中所要求的执行力。但张治中这样坚持,杨才声也不好再劝。毕竟知己知彼,这是任何一个将领都明白的道理,杨才声总不能指着张治中说,您不知己。
这一天多的进攻,不能说部队没有进步,最起码炮打得比第一次准确多了。这也不光是杨才声建议改善观瞄体系的结果,说穿了部队经过一天多的轰击自然而然就打得越来越准,也可见我们的炮兵有多么缺乏实弹射击的演练。
遇隙突入的战法确实不能说错,但杨才声关键是担心部队做不到,结果一天多打下来果不其然。18日南京又命令暂停,这一次杨才声相信是攻击不顺利、惨重的伤亡吓住了委座。
任何人都明白对上海这几千海军陆战队,作为我军的侧背威胁进行拔除是应该的。但必须速战速决,绝不能拖延。因为这已经是第二次淞沪战争了,上一次就是因为我们一直不能拔掉这根刺,导致日军的援兵来了一个大范围迂回登陆。整个部队有被敌人反包围的危险,所以最后不得不撤兵停战。
可是这一次我们练了这么久的德械师,武器换了将近一茬,还有空军助战。结果客观的说,德械师远没有19路军打得好。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,19路军第二天就攻占了北四川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。这一次打了好几天,我们虽然夺取了不少外围小据点,但始终拿人家的几个核心据点、尤其是司令部没有办法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杨才声觉得无非是两个原因:一是德械师的军官确实要比19路军差一些;二是日本人吸取上一次战争的经验教训比我们彻底得多。
这一点就体现在两点:一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,这一次有很明显的提高;二是日军修整工事非常彻底,不但核心据点大为加强,而且各个街道甚至是小路的暗堡工事修得是密密麻麻、星罗棋布,个个都非常隐蔽。张治中满心以为全线进攻可以打出敌人的缝隙,可是实际上部队到处都遇阻、到处都打不动。
说穿了表面上看起来,我们是输在攻坚能力不足上面。杨才声觉得实际上我们就是输在了停战以后的这五年,输在了这五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,输在了我们自己的每一项日常工作当中。再想起这五年当中修筑的屏护南京的国防工事,杨才声心中不寒而栗。
对于委座这一次的叫停,杨才声非常赞成。速战速决没错,但不能付出太大的代价。杨才声甚至觉得,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停止围攻,赶紧布置防御敌人援兵的反登陆战。
本来最佳的局面就是速战速决打掉敌人的这三个支撑点,让登陆之敌没有凭借。但现在既然实现不了,就应该马上转入第二阶段作战的准备:反登陆。
实际上别看日军的海空力量极其强大,但登陆作战不光是需要强大的海空力量,还需要各种各样条件的配合。为什么呢?因为登陆战可以说是最困难的作战方式之一。要想成功实现敌前登陆,不光要靠海空火力,还要地形、气候、潮汐等等这些自然因素的配合,更不用说自己的部队对于登陆作战的组织训练。登陆作战最困难的地方,就是在登陆过程中,部队的大部分战斗力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中,所以登陆组织尤其重要。
现在日军这几个据点已经快被打残了,不过目前敌人还不断的有小部队出击,说明还没有绝对残。但即使是这样,有一定数量的部队围困也足矣。因为日军这几天的出击,虽有海空军配合,也很明显是有气无力。不过是对死守的一种调剂,因为防守本身就最忌死守。
不管是根据第一次淞沪抗战,还是根据七七事变,都可以看出来日军下一步会做什么。日军援兵要来是肯定的,而且日军来的速度会非常快,也就是几天的功夫。如果我们还坚持围攻,不做好反登陆的准备,那可真是放纵敌人登陆了。
因为在敌前进行登陆和行军登陆,二者的难易度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。日军不可能没有登陆的演练,但上海周围适合登陆的地形并不多,现在的气候也不是很好。关键还是要做好准备,因为只要做好准备,不管是海岸还是江岸,到那个时候双方的条件正好调了一个个。那时候感到麻烦的就不是我军而是日军了。杨才声深信这一点。
虽然我们的海空军比较弱小,虽然我们的德械师训练不足,但这一切都比不上登陆作战这种特殊方式对日军的削弱。对敌人的削弱自然就是对自己的加强。
这个时候36师已经赶到了。这个师从西安出发,两天就赶到上海。考虑到当时铁路的落后,这堪称是奇迹了。这个师西安事变后进驻西安,师长就是黄埔一期的宋希濂。这个师16日刚到,就被张治中用于第二次的总攻,但和87、88师一样,均未得手。
但杨才声万万没有想到,19日早上南京又命令恢复全线进攻。说实话杨才声觉得现在准备反登陆已经有点迟了,还要进攻简直就是拿部队开玩笑。杨才声决定哪怕委座不高兴,这次也要直言进谏。
不过现在司令部的电话线被日军破坏得很厉害,还有很大的被窃听可能。这么大的事肯定不能在电话里面说,杨才声就给委座发了一个电报。当然也不是说委座指示继续进攻不对,而是估计日军增援部队肯定已在路上,建议上海方面的部队调整一下部署,把几个德械师调整出来用于防止敌人的登陆。
这个电报委座当时没有回复,几天之后委座回复说,上海周围最适合登陆的地点莫过于杭州湾的金山卫。在军委会前几次组织的演习中,一直以日军在此登陆反包围我军为想定。但金山卫的登陆条件并不好,最多能容纳日军一个旅团上陆。我已经安排其他部队实施警戒,光远兄毋庸担忧。
杨才声又发了一个电报,委座谁告诉您金山卫只能容纳一个旅团上陆,这肯定是不准确的说法。现在上海周围适合登陆的地形确实不多,但那是在有军队防守的情况下的说法。如果没有岸边防守部队,既没有滩头阵地更没有纵深二三线部队,何处不能上陆?现在三个德械师深处与敌胶着态势,一旦敌援兵上陆,我军必受夹击,情况将不堪设想。现在拔掉敌支撑点的作战,已经不太可能按期完成,我恳求将主力部队撤下来转入第二期作战也就是反登陆之准备。
没想到委座的回电很快到达,江结時真的生气了。这几天第九集团军的进攻,之所以迄今没有成效,就是你们这些前线指挥官缺乏一举灭敌的信心和气势。我没想到不但张文白是这样,连你这个中央的代表也没有决心。敌人只有几千人,我们几万大军的德械部队竟然围攻数日毫无进展,这还是革命军人应有的有我无敌的革命斗志吗?